目录
原创歌曲
众志成城跟党走闫世卿;胡征;2
《昭君》马师曾;秦中英;温亮宇;155-161
高楼万丈平地起杨筱;162-163
梅花——为混声四声部合唱而作林敏;王安石;164-165
爸爸爱清明 妈妈爱清明宋日哲;166
小水手的歌程宏明;宋日哲;167
追赶小山泉刘志毅;宋日哲;168
中国,我为你点赞赵凌云;王采;169
我的童年张忠涛;梁宝忠;170
高原特警之歌肖伟;邹昌峻;171
东方中国红梁和平;庄廷春;172
绿水青山陈磊;173
日出东方刘寿臣;郑恩铭;174
中华爱同在尚生霖;王静茹;175
一剪梅李清照;袁亚青;176
为人民服务景志刚;吴福祥;177
民族音乐学与传统音乐理论
盐工号子的音乐特征与保护传承李翠萍;4-7
平武扒昔加寨白马陶祷仪式音乐考察(下)赵璐;姜敏;8-11
浅谈灵丘小曲的艺术特征与演唱风格曹星;12-14
海南临高“哩哩美”的发展与传承车宇航;15-17
湘西土家族民歌艺术形态流变及其价值研究彭玉屏;18-20
从几种“民间唱法”存在看欧洲与中国民歌闵彦锦;李劲;21-23
广府童谣合唱化传承传播路径研究梁为;何琳;24-26
新时代下的广府歌谣合唱新演绎苏枬汎;27-29
论泉州南音在中国的重大历史性进步(1949年至今)王一壬;30-32
作曲理论与作品分析
探析东亚文化背景下音乐创作中的传统继承与审美意趣——以《FIRI》、《梦天》和《腾》为例江雪;33-35+39
西方歌剧咏叹调的意象分析——以《月亮颂》为例高涵;36-39
浅析琵琶曲《山之舞》贾雨晴;40-43
月在关山高处明——筝曲《月色清明》的音乐分析张木子;44-47
当代印第安盖纳笛及其音乐形态特征探析——以印第安音乐《飞逝的雄鹰》为例田子川;48-51
十九世纪末法国室内乐声乐与长笛的对话之《来!——看不见的小笛》诗乐探析叶紫菡;52-54+58
内省情感在作品中的体现和意义——以勃拉姆斯作品Op.79两首狂想曲为例李卓凝;55-58
浅析莫扎特《A大调第五协奏曲》第一乐章方艺洁;59-61
浅析钢琴曲《威尼斯船歌》的作曲技术运用马千千;62-64
谈“主导动机”与“无终旋律”中的和声配置——以瓦格纳《齐格弗里德牧歌》为例罗彬彬;65-67
威廉·博尔科姆钢琴作品中的钢琴技法拓展研究杨靖;68-70
“技术的传承、精神的升华”——肖斯塔科维奇钢琴套曲《24首序曲与赋格》第22首赋格曲分析赵文臻;71-73
浅析舒伯特《a小调奏鸣曲第一乐章》(D845)张悦;74-76
浅析舒伯特《降B大调即兴曲》(Op.142 No.3)刘雪琦;77-79
桑桐《民歌主题钢琴小曲九首》曲式结构分析王怡;80-82
音乐表演
二度创作及其演绎对于指挥民族交响乐作品进行的重要性——以姜莹《丝绸之路》为例郭立信;王鹤;杨千禧龙;83-85+89
豫剧选段《祖国的大建设一日千里》艺术特色分析张玉婷;86-89
浅析现代筝曲演奏技法的创新沈佳虹;90-93
论声乐演唱中的情感表现蔡佳艺;冯宏;94-96
声乐表演中如何树立良好的台风段琼;97-99
《枫桥夜泊》古典诗词艺术歌曲演唱的审美创新研究高艳萍;100-102
咏叹调《挂满了柔软幕帐》创作与演唱分析吕箫青;103-105
声乐表演艺术中“知”与“行”的融合刘子涵;106-108
论声乐演唱中正确理解歌词内涵并准确表达情感的方法孙林;109-111
以诗为乐、以声传文——古诗词艺术歌曲《钗头凤》的演唱分析杨艺;杨宏权;112-114
论古筝曲《长相思》的指法技巧与音乐分析张嘉昕;115-117
如何演唱古韵古声作品——以《关雎》《阳关三叠》为例张米雪;118-120
音乐论坛
传承国乐经典,奏响国乐之魂——从呼唤民族心灵之声的《国乐大典》说起崔琦;121-123
21世纪以来二胡音乐创作发展概述郝高博洋;124-126
川东红色歌谣的起源及发展黄娟;杨月;127-129
“解民族音乐发展之惑,育民族音乐产业之才”——北京文化艺术基金“民族音乐产业创新人才交流平台”项目综述孟猛;130-132
试论歌词创作“出新难”的症结与突破张咏民;133-135
从文学作品看宋代教坊音乐特点张琛;136-138
中华传统器乐美育的学术品格研究刘剑;139-141+144
音乐教育
舞台艺术实践对钢琴表演专业学生的重要性高俊芳;142-144
国际音乐考级评价标准探析——以英国皇家音乐学院联合委员会和伦敦圣三一钢琴考级为例张乐;145-147
论传统和声理论教材的章节编排及问题解决王振龙;148-151
艺术研究
敦煌壁画民俗舞蹈“十二愿”程依铭;程一冉;152-154
《黄河之声》约稿函1
《事事如意》刘文科;178